疫情時代的贏家會只是曇花一現嗎?

陳顯立 Andy Chen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

前言

台灣自從今年5月15日新增180個病例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隨即宣布進入第三級警戒至今,受創較重的產業有觀光,餐飲及百貨等多個內需產業,這些產業都需要疫情趨緩後才有機會反轉,反過來說在疫情當下有受創的產業,當然就會有受惠的產業,這些產業由於宅經濟、居家辦公、健康等等由居家生活與在家工作的需求大增而延伸出來的,例如鍋具、蔬果箱、料理烹飪、網路購物、視訊系統、軟體遊戲、筆記型電腦、外送外賣、宅配物流、串流影音、網路通訊、保健養生、居家健身器材與瑜珈…都因應居家防疫需求而有大幅度的增長,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受益產業。

日前就有一家於網路上經營烘焙麵包產業的朋友跟我說,由於近期疫情升溫,也連帶使他在網站上的大蒜麵包與貝果銷售業績相較之前快速增長了十多倍,單月營收也新增了近千萬元,在他訴說這一個好消息的同時,同時也發現了一個潛在的危機,那就是因疫情而受惠的企業,是否有可能在疫苗普遍施打完成,隨著疫情降溫而被打回原形,在目前因業績暴增而提升的產能,是否有可能反過來於疫情過後成為閒置產能,反而造成經營危機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