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告:回顧2016年十大媒體要事

圖片1.jpg

作者:陳昕平

  1. Pokémon Go:全球化,全民化,超現實
  2. 數位與電視廣告量的黃金交叉年
  3. 主流社群提供直播服務,全民開麥啦
  4. OTT元年:版權愈來愈貴,付費會員愈來愈少
  5. 有線電視系統業再興整併潮
  6. 沒有紙的出版業?多家雜誌停刊、書店熄燈
  7. 新聞老將轉戰新媒體,公民議題進入戰國時代
  8. 臉書修改演算法,新聞不敵朋友動態
  9. 社群同溫層撕裂社會?
  10. 臉書、Google管得住假新聞?

Pokémon Go:全球化,全民化,超現實

  • 手遊精靈寶可夢(Pokémon Go)今夏掀起全球抓寶熱。7月率先在美、紐、澳上架,創下蘋果App store首週App下載量新高紀錄。Pokémon Go 8月6日起開放台灣玩家下載,根據行動市調App「EZchoice」統計,遊戲在台上架兩週後玩家就達到790萬人,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在玩。 Pokémon相關字詞稱霸Google公布的台灣2016年度關鍵字搜尋排行榜。
  • Pokémon Go利用LBS地理位置服務以及擴增實境(AR)等技術,把玩家帶到戶外,常有稀有寶貝出沒的地點一入夜或到假日就聚集大批抓寶遊客,如北投公園、新竹南寮等,附近商家業績翻漲,但也造成違停、垃圾滿地、交通意外頻傳等亂象。
  • 補給站、道場附近的店面自然受惠,另外也有實體店家利用灑花、地點贊助或提供充電站等方式吸引玩家到店內抓寶、消費。

圖片2.jpg

數位與電視廣告量的黃金交叉年

  • 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今年9月發布《2016年台灣數位廣告量上半年統計報告》,2016年上半年台灣數位廣告量達到新台幣111億元,相較於2015年上半年同期的84億元,增加了27億元。

圖片3.jpg

  • 根據凱絡週報發表的《2016年上半年的五大媒體廣告量報告,五大媒體廣告總量僅180億元、減幅達12.5%;其中有線+無線的廣告量為新台幣110億元。DMA統計的數位廣告量今年首度超越電視廣告量,媒體投資量將刷新排名,數位媒體成為第一
  • 千禧世代(Millennials)的消費者逐漸成長為消費主力,數位媒體已成為接觸消費者之主要管道,帶動媒體投資預算的轉移。

圖片4.jpg

主流社群提供直播服務,全民開麥啦

圖片7

  • 去年暴紅的直播串流App鼻祖Meerkat死了,但台灣的直播戰場才剛剛熱起來。對於主流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而言,直播成了必備功能,只要手機中有這些平台的行動App,人人都能隨時隨地開直播。LINE官方帳號、Yahoo TV、FriDay影音也提供網路直播服務,今年的三金頒獎典禮靠直播吸引大批年輕網路族與海外觀眾觀看
  • 多家原生直播平台如Live.me、MeMe、UP、浪Live等進軍台灣,內容都以生活類為主。其中母公司為獵豹移動的Live.me 8月起在台試營運不到一個月,就衝上Google Play社交榜第四名。
  • 直播即時、真實、互動的特性受到網友歡迎,素人網紅因而崛起,但目前除了廣告、置入與虛擬禮物打賞外,尚未看到更多創新商業模式。大平台的優勢在於龐大用戶數;小平台則多從行動端發展起來,在使用者體驗優化上更有彈性。

圖片8.jpg

OTT元年:版權愈來愈貴,付費會員愈來愈少

  • 台灣OTT市場今年百花齊放,外來、本土業者紛紛加入戰局。網路追劇、看片愛好者的選擇愈來愈多,因此對單一業者而言,分得的付費會員愈來愈少,相對地購買版權的成本愈來愈高,未來勢必將出現一波整併潮。
  • 本土業者大致可分為線上影音平台、頻道業者、電信業者三種。Netflix今年1月進入台灣,隨後電影發行商CATCHPLAY推出數位影音服務CATCHPLAY On Demand,愛奇藝台灣站3月開站後歷經八個月,10月、11月全站流量皆破7,600萬。此外還有KKTV、Yahoo TV、LINE TV、LiTV、CHOCO TV等平台,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亞太電信的影音布局,以及民視、三立等衛星頻道業者提供的OTT服務。

圖片9.jpg

有線電視系統業再興整併潮

  • 今年三大有線電視併購案飽受各界矚目:亞太電信與鴻海合買台灣寬頻通訊案,東森電視出售案,台數科買新永安、大揚併購案。
  • 台數科本由中部業者整併而成,今年買下新永安、大揚及東森電視後,有線電視用戶數估計將從目前的29萬增至約50萬,成為國內坐五望四的有線電視系統台。
  • 東森電視台出售案喊了許久,去年因中資問題卡關後,今年7月東森國際總裁王令麟計畫籌組台灣本土團隊買回東森電視股權,卻被台數科以111億「搶親」,此案NCC會怎麼審、未來誰是最後贏家,還有待觀察。

圖片10.jpg

沒有紙的出版業?多家雜誌停刊、書店熄燈

  • 數位浪潮衝擊的不只有電視,平面媒體廣告量連五年下滑且縮減幅度增加,2016上半年雜誌媒體前五大投資品類全面減量。2014年起,紙本雜誌社家數和銷售額逐年遞減。今年多家雜誌停刊,並宣佈專攻數位版。自今年2月發行19年的老牌雜誌《電腦DIY》停刊後,《30》、《小人物》和漫畫週刊《新少年快報》都先後宣佈停發紙本,僅提供數位服務。
  • 《壹週刊》今年創刊15週年,5月份大動作縮減人力,首任社長裴偉離職,各家媒體爭相報導《壹週刊》將停刊的消息,雖然最後總編輯邱銘輝澄清並無此計畫,但他也承認《壹週刊》正進行組織調整,未來將加速數位化腳步。
  • 書籍出版方面,台灣連兩年新書銷量、書店數銳減,今年新書出版約3萬4,000種,下探16年新低;文化部統計也顯示,書店從2013年2,314家減至2015年2,202家,關掉逾百家,重慶南路書店街轉型為商旅街。

圖片11.jpg

新聞老將轉戰新媒體,公民議題進入戰國時代

  • 《壹週刊》優離員工,UDN新聞台自MOD下架,第一波網路媒體中的《新頭殼》一度考慮熄燈,但新聞老兵們雄心不死,今年仍有網路原生新聞媒體接二連三出現。
  • 2016年上線的綜合型新聞媒體有《信傳媒》、《上報》和《鏡週刊》,以原生內容、調查報導、投書評論為主要趨勢。《上報》由資深媒體人王健壯、謝忠良主導;《壹週刊》前社長裴偉招兵買馬成立《鏡週刊》,堅持繼續做紙本。另外,前《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領軍「返鄉特派員」另創公民草根媒體《串樓口》,培訓公民記者並整合地方新聞。
  • 深耕特定主題的垂直媒體集團「Café Media」開台,旗下「火箭科技評論」(Rocket Café)網站提供專業科技資訊及評論。

圖片12.jpg

臉書修改演算法,新聞不敵朋友動態

  • Facebook去年推出文章快手功能,讓出版業者直接在平台上發佈內容,先前又和多家新聞媒體、名人簽約,付錢讓他們在Facebook上做直播,顯示其壟斷內容的野心。
  • 活躍用戶數今年突破16.5億人(台灣1800萬)的Facebook 6月底宣布修改動態時報演算法,降低新聞內容的重要性,讓朋友和家人重回第一位(FRIENDS AND FAMILY COME FIRST),並宣稱這樣的改變是為了將用戶留在平台上,避免他們錯過親友的動態更新。
  • 現在會直接上新聞網站看新聞的人愈來愈少,媒體則愈來愈依賴來自Facebook的流量,Facebook掌控了使用者經驗、資料及大部分營收。這次演算法調整讓媒體業者在Facebook上貼文的觸及人數大減,網站流量受衝擊,雙方間的關係勢必更加緊繃。

圖片13.jpg

社群同溫層撕裂社會?

  • 今年國內外大事多,從1月初台灣大選到之後英國脫歐公投、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最近的同志婚姻平權爭議,都在Facebook上引發熱烈討論。投票結果出來後除了讓民調失準的主流媒體跌破眼鏡外,也再次引發對於社群媒體造就「同溫層」現象及加深社會分裂的反思。
  • 「物以類聚」是人類天性,而社群媒體則加劇了這樣的情況。Facebook演算法透過分析用戶的網路行為自動過濾掉它認為你不認同、沒興趣的內容,用戶不斷接觸相似的資訊流與意見,讓同質性的自我意識愈來愈強,身在不同「同溫層」中的人再也聽不到其他聲音,彼此愈走愈遠。因此台灣大選後,不少年輕人對於「綠社盟」僅獲2.5%得票率感到錯愕;川普選贏希拉蕊更是和Facebook上呈現的氛圍完全相反。

圖片14.jpg

臉書、Google管得住假新聞?

  • 「希拉蕊有戀童癖」、「教宗支持川普」等假新聞在Facebook上流竄;Google「2016大選開票結果」,不實消息一度高居搜尋結果第一條,在美國大選期間,聳動假新聞的點閱率甚至遠超越正規媒體報導。「縱容」甚至「助長」假新聞傳播的Facebook和Google選後成了眾矢之的。
  • Facebook 8月起裁撤「趨勢話題」(Trending Topic)的編輯團隊,由演算法自動使用者個人喜好、地點和話題熱門度推薦新聞,三天後就被爆演算法選到假新聞。
  • Facebook現已是民眾重要新聞資訊來源,尷尬的是,市場分析公司Jumpshot指出,Facebook的導流為假新聞網站賺進50%流量。
  • 今年在各界壓力下,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雖仍強調自家是科技公司而非新聞媒體,最終還是提出七項對策打擊假新聞,包括用戶回報、修訂廣告政策等;Google也宣佈禁止假新聞網站使用旗下的網路廣告聯播服務AdSense,試圖削減它們的營收。
  • 近日Facebook再因假消息鬧烏龍,曼谷抗議者使用鞭炮,卻被誤傳為「大型火災爆炸」,還觸發Facebook 的「安全回報」警報。對於分辨及掃蕩假新聞,Facebook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圖片/資料來源:

東森新聞雲(2016.08)

NOWnews(2016.12)

聯合報(2016.08)

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2016.09)

數位時代(2016.11)

數位時代(2016.10)

工商時報(2016.09)

風傳媒(2016.12)

聯合報(2016.10)

經濟日報(2016.10)

端傳媒(2016.10)

財政部統計資料庫

三立新聞網(2016.02)

30(2016.10)

蘋果日報(2016.05)

小人物(2016.06)

Inside(2016.07)

三立新聞網(2016.06)

今週刊(2016.08)

信傳媒

上報

天下(2016.06)

Ettoday(2016.07)

經濟日報(2016.06)

自由時報(2016.01)

30(2016.05)

端傳媒(2016.06)

科技報橘(2016.11)

維基百科

Bloomberg

科技新報(2016.08)

TVBS(2016.11)

天下(2016.12)

聯合報(2016.11)

科技新報(2016.12)

發表迴響